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交通論壇社論: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桃機轉骨的夢!

桃園機場自2010年綱要計畫構思之初,即設定第三航廈於2018年完工,然在多次的流標、順延,甚至近期的變更設計,都一再延宕完工日期,甚至在已過原定完工期一年後的今天,第三航廈連個影都沒有!在對岸北京大興機場三年前規劃,至今已啟用營運的對照下,高下立判!

根據官方說法,在預算考量下,第三航廈將朝功能性設計,將原先屋頂諸多雲朵設計拉平。事實上,若就設計以及日後使用維護而言,台灣本屬地震頻繁地帶,加上夏季高溫日照,玻璃帷幕維護不易,經常造就接縫處漏水等現象,抱怨連連!從這個角度,或許可撫慰移除世界級設計失落的心情!然而,當移除相關設計的同時,切勿忘了「自然採光」亦是機場國際評比項目的一環,建議可思考維繫之作法。

然若言預算不足,既然我國有嚴謹的公開招標,條件均公開且經審查,何以現在輕言修正? 如可輕言修正,對當初共同投標其他廠商是否公平?甚至有媒體言,第三航廈原設計工程難度高,我國技術恐難以支應!據悉,其主要問題在於「缺工」,並且在「缺工」的前提下,無法達到政府完工期的規範,因此,施工得標者勢必得面對業主延遲完工的罰鍰,當然「技術難度」相當高!「缺工」問題其實可仰賴勞動部之援,以增加外籍勞工引進之法解決,但至今行政部門推拖拉,始終沒有決心進行,國門的問題勢必無法善解!

此次值得肯定的是政府體悟到停機位不足,優先進行停機候機廊廳工程,至少可解桃機機位嚴重不足的難題。目前桃機機位平均每日週轉率約為6架以上,遠高於其他鄰近國家機場的平均值。當外籍航空、星宇航空等紛加入營運時,雖產學界十年前早已大聲疾呼停機位不足,政府顯違民用航空法依機場能量審核把關之責,甚至大言不慚的聲明停機位使用無虞打臉,追量無視服務品質之考量!

在前述情況之影響下,因地勤設備、人力等不足,亦在過去數週接二連三發生數起地面安全事件,有如機瘟傳染病般的發生。安全事件之維護不容妥協,民航局、時間帶協調人與桃機公司應全面性共同檢視能量,國籍航空業者機隊總數量已遠高於桃機自有停機位,勿再睜眼說瞎話,除正視停機坪能量不足的問題外,報到櫃台、登機門以及跑滑道能量更要一併審視,所有增班、新航空引進應公平、公正嚴格把關,並依國際航空慣例祖父優先權(Grandfather Right)基調進行。

又日前發生甫啟用的第二航廈地下美食街排水管淹水的事件,實再次損及國家形象,且方完工就發生,似工程管理有怠忽之嫌!桃機滑行道道面唧水(pumping)問題亦多年未解,一遇大雨過後即先泥濘再塵土飛揚,亦曾發生我國航機因此機腹過髒,被大陸管理當局「懷疑」機腹摩擦著地,甚為難堪!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桃機轉骨的夢,至今仍處於先天條件不足,後天管理失調的窘迫!機場要進步,不但要如先前桃機主辦研討會所言應用5G,更要逐一思考供給與需求,預算固然是一個痛點,但政府機場建設也隨政權轉換亦一變再變,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專業之聲未受尊重,我們的航空管理真的該劍及履及的思變與徹底改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