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交通論壇社論: 用科技改善「區間測速」科技執法爭議

自2018年新北市萬里隧道內執行區間測速,迄今已年餘,防治事故發生之績效卓越;然近來卻因儀器校估準確性以及適法性引發民眾質疑暨挑戰,目前僅剩發跡者新北市仍持續執行。在諸多不平之鳴的聲音響起,莫忘執法初衷仍為維繫人民行的安全,至於如何修正作法,仍可商榷!

首先,根據報載台北市辛亥隧道、新北萬里隧道、北宜公路以及苗栗台61線之統計,執行區間測速後日平均違規案件多降至測速前約莫1%,事故數亦有降低之趨勢,政府對於交通安全努力之初衷不容抹滅,惟面對質疑準確性及適法性之聲浪,恐應速有改善配套及修法,俾彌平爭議續保障民眾行的安全。

本案最大爭議應為系統設計準確度之疑義,以目前出現異常路段比例而言,已達六分之一強,因此被民眾公評並無接受度量衡檢測。事實上,目前時間校估透過網路技術可謂輕而易舉,你我周遭的手機時間即為一例,根本無須像古早時期調整時間,遂目前首要改善為利用「科技」改善科技執法潛在之問題。

再者,為了避免民眾挑戰量測準確度,建議公路總局或採用科技執法設備之單位,利用現行設施於沿線佈設多個同步攝影機,藉由連續性畫面輔以同一時間之量測,可更強化設備之公信力。依筆者淺見,以高速公路局主導ETC案屢獲世界大獎之技術,其精準度遠高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且未見民眾質疑或抗爭,應可廣為應用其「技術」於科技執法之上,更何況我國推動智慧型運輸逾二十年餘,相信技術絕非問題,惟相關問題仍有待交通部所屬機關橫向互相切磋學習。

最後,民眾之所以有爭議,主因在於「公平」與「合理」。舉例來說,當某路段設定於五十公里,反導致路段速率龜速、車隊綿延時,應在安全、路型等前提下機動檢視調整,以符合應用於生活中之合理性!

如同一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當他國早已廣為應用科技執法,甚至無隱私及人道的公布違法者的車牌、照片於路口電視牆,未來「科技執法」仍是趨勢,如何將科技融入合理合宜的執法,並制定合宜法規規範、取得民眾接受與共識,值得討論並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