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國際新冠疫情未見谷底,根據我國觀光局統計,疫情後外籍旅客來台旅次每月均不到萬人。然地處台灣東南方、交通較為不便的台東,拜2011年起開辦熱氣球嘉年華活動,爾後更朝向合於法規、積極培訓,並以國際標準邁進後,每每於七、八月暑期期間,根據觀光局統計創下每月超過二十萬旅客湧進嘉年華會場-鹿野高台,今年在疫情擾動下仍再創台灣觀光旅遊奇蹟實屬標竿。
當台灣受疫情影響,政府下重本施以三倍券、國旅補助,甚至安心旅遊等措施,清一色屬救濟補助性質之作法,不免讓人憶起《老子》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即給人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而台東熱氣球嘉年華即是觀光局、地方政府與民間共同學習「釣魚」的顯例,尤其當每年嘉年華盛會帶動台東近百萬旅次,創造20億商機效益之際,不禁令人思考其他縣市如何起而效尤,利用地方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創地方觀光旅遊的一片天!
以台東熱氣球嘉年華的案例來說,受限於熱氣球怕水、畏懼曝曬之特性,舉辦嘉年華活動時間恰巧落於清晨破曉以及夕陽西下之時段。這個特性正補足嘉年華會場原為滑翔翼或飛行傘活動之離峰時段,善用營運時間。再者,台東鹿野高台鄰近區域諾大的縱谷平原,更是國際熱氣球飛行員熱愛的飛行場域,尤其當翱翔天際時飽覽平原美景,更是一大享受!
每當熱氣球嘉年華舉辦期間,旅客大清早前往鹿野高台時,總是首先百思不解的為何鹿野高台週邊在凌晨三、四時竟出現車潮,甚至產生塞車狀況。當見到滿山滿谷的遊客後,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感動,更看到旅客對點燃熱氣球霎那的期待。其後當每顆熱氣球冉冉上升之際,更達到全場高潮,歡聲雷動!這就是觀光給人們的價值,而台灣其他縣市就是需要這樣的元素與事件激化觀光的動能。
回首促進觀光的事件,其實過往台灣各地還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鏡,如國際燈會、平溪天燈節、宜蘭童玩節、澎湖花火節、各地花卉博覽會、福隆沙雕藝術季、日月潭花火音樂嘉年華等,都是中央觀光局攜手地方成功推動的成效。然如何持續產生「wow」的效應且具地方特色,擴及各年齡層、族群,應為未來中央與地方政府續思考之方向,而非追風式創造觀光元素,如紛建天空步道、腳踏車道之舉,恐非觀光界人士樂見!
此外,光有活動仍不夠,台灣觀光活動仍需要包裝與行銷。以鄰近的日本來說,日本各地縣市政府觀光局勤於走動拜訪鄰近國家、航空公司,期透過所有觀光資源推升旅次,雖仍師法補助策略,但日本觀光體系於國際間積極度有目共賭,當然也猶如台東熱氣球嘉年華般,吸引國際旅客的目光!
曾經我們高喊千萬國際旅次來台觀光的目標,但當受到疫情冷卻,透過今年絲毫不受疫情影響的台東熱氣球嘉年華,建議各縣市政府可暫冷靜思考在地特色與資源,著手仿效台東經驗,結合在地特色,建構自身觀光話題與誘因,方為吸引旅客前往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