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日前媒體突然揭露基隆興建捷運輕軌後,台鐵恐因軌道運輸建設路幅不夠,不再進入基隆市區;換言之,因為基隆捷運輕軌的引進,未來往返台北基隆間的旅客,恐需於途中換車,增加路途的不便性!再者,地方政府軌道建設自償之隱憂,亦讓大家擔心興建軌道運輸而債留子孫之慮。
基隆地處北北基大都會最北端之區域,近年基隆市人口受到城際吸引以及少子化多重影響下,已掉至36.8萬之水準,而不論是基北間蓋捷運或輕軌,受惠的莫過於汐止以北各鐵路站每日近8-9萬進出站工作、就學旅次。若再加計使用國道、公路運輸以及私有運具者,每日北基間應超過10萬餘往返旅次。
筆者以一個基隆人的女婿看基隆交通問題,主要限制在於基隆各城鎮屬輻射性發展,如大武崙、暖暖、海大、七堵、安樂等,即分屬輻射網中不同方向之區域,且區與區間較難點對點的往來。也正是因為這樣,現行規劃未來基隆整體軌道運輸發展,亦根據這個網絡概念設計。目前多數使用大眾運輸的旅客習於至港邊循環站搭乘目的地公車,因此若台鐵無法進基隆市區,將導致基隆人的運輸,未進基隆先經歷輕軌轉乘一次,進市區再轉第二次公車,一轉再轉、回家之路更坎坷,這種規劃真的是基隆人要的嗎?況且每每軌道建設吃盡台鐵豆腐,如台北車站讓軌、讓月台甚至讓既成台北板橋間地下化路段予高鐵。這下台鐵又得讓基隆路段予輕軌捷運,台鐵人情何以堪?
根據前瞻計畫規劃,基隆捷運輕軌計畫核定81.34億,從輕軌每小時單向運量2,500~6,000人次之譜,假定考量旅次移轉效應,每日北基間雙向輕軌運量樂觀預估15萬人次,換言之每小時單向運量約四千餘旅次;若採現行運量預估,恐僅低空越過上述學理標準。然上述預估未計現行鐵路運量,且以一列台鐵列車約莫千餘萬台幣可添購,又未來基隆捷運輕軌路線、車站幾乎與台鐵現行路線平行重疊,遂有另派學者建議增加台鐵列車,增加服務頻次即可,實無須耗費額外成本興建輕軌,意即所謂「鐵路捷運化」之概念!
基隆捷運輕軌除宣告未來進基隆恐需轉車引發爭議外,另一問題連市長都頭痛,即所謂「自償率」。一般而言,建造成本回收主要來自於票箱收入、附屬事業收入(如附屬停車場、商店店面租金)以及土地開發等。以基隆捷運輕軌言,票收在民粹主義高漲之際,想必少的可憐無法反應成本,如何提升另兩者收入,有賴基隆市政府的智慧,否則將落入債留子孫,無法永續經營之窘境。
再者,若基隆捷運輕軌非得採進基隆必須轉車模式構建,建議除原有港邊循環站具備轉運功能外;另可朝以七堵為基地增設轉運點,做為安樂、暖暖、百福、大武崙等衛星區域轉運站,以雙轉運站模式,增加基隆大眾運輸使用者之便利性。
既然前瞻計畫已定且基隆向來為大眾運輸使用率極高之城市,應妥善規劃與其他捷運、台鐵之競合,如捷運汐止民生延伸線,避免落入高雄捷運、淡水輕軌使用率低之泥沼,基隆捷運輕軌絕不能只作為觀光列車,而應成為一高效能之運具。如興建與否仍有轉圜,則建議應採各縣市現行已制定統一標準評估,如「大眾捷運系統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申請暨審查作業要點」,萬不可為建而建忽略遊戲規則。
建捷運猶如生子,生米煮成熟飯再棄養,日後猶如變成問題兒童、問題青少年等社會問題,拖垮政府財政,值得政府三思。當前瞻一窩蜂地搞「軌」道建設時,以基隆為例,交通主管機關勿忘多費心整體思考在汐止收費站撤除後,壅塞狀況反愈形嚴重的高速公路基隆汐止路段該如何解,或許刻苦耐勞的基隆民眾將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