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王睿騰 (台中市)
「釘鈴鈴!(接起話筒)」「這裡是分隊役男某某您好!」「救護!救護!車禍,地點XX路與OO路交叉口,現場患者一名。」我穿起救護背心,拿起無線電,跳上救護車,開啟消防役的日常……。
還記得入伍前幾天出了人生第一場車禍,再熟悉不過的巷口,與不相識的機車駕駛人撞個滿懷。忘不了入伍後新訓裡仍然隱隱作痛的肢體患處,在闃黑的長廊和對方冗長地電話談和解……。從來沒有想過,車禍最痛的其實不是撞擊當下,而是等待傷口癒合的過程,以及冗長的法律程序,像洪水席捲廣袤的沃田良畝,需要好久好久才能恢復原有的生活。
自從替代役分發到消防隊後,值班時的電話鈴響總會造成不小的精神壓力,在我橫跨數個月的役期時間軸當中,就好像一道雨過天晴的彩虹,佈滿彩虹周圍的水霧帷幕,帷幕上卻是滿滿的交通事故的救護歷程。小分隊人手不足,役男需要上救護車出勤協助,於是,我身處第一線,時常和消防員學長們一起並肩推著擔架、背著救護包、扛著長背板、操作Lukas,進行各種緊急救護,站出來救護一位又一位交通事故的傷患,也內心間接乘載那些一般民眾不會知道的痛苦與無奈。因此,有了緊急救護的經驗,我徹底體會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收起小小的不小心,能保留住大大的健康平安。」
或許你嘴裡咬著早餐,拎著書包奔往即將遲到的校門,想要直接闖越紅燈來換取避免教官的攔阻;或許你手握方向盤,運著商品趕往下一個倉儲,想要不顧已踏上行人穿越道上的高中生疾駛而過,來換取更多的午休時間;或許你心繫稍後的重要會議,趕時間搶著左轉,顧到了對向來車,卻遺漏了行人穿越道上推著娃娃車的新婚夫妻。無論你是就讀哪一所學校,或是任職於哪一間公司,我們都有可能在城市、在鄉村的任何十字路口相逢,相逢即是有緣,緣分的交織勢必會有所衝突,要如何安全、有效率的避免衝突,有賴妥善的規劃,交通規則的遵守,以及尊重所有用路人的安全觀念。
降低用路風險,是所有用路人、交通規劃者與整個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從交通規劃面而言,路口設置行人穿越道,提供行人穿越馬路的優先基礎,也同時限制行人行走的範圍,避免行人任意穿越造成車輛不及反應的碰撞。再者,設置人行道外推,提供行人過馬路時盡可能增加被看見的機會,只要被看見,車輛碰撞的風險性即可降低。此外,設置行人保護時相、早開時相,透過與車輛錯開的方式,讓行人無須和左右轉彎車輛交織。最後,如不幸遇到切西瓜、闖紅燈等違規駕駛,仍可透過庇護島、攔車柱或路緣石,物理上隔開行人與車輛,成為路口行人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
或許可能會疑惑,憑甚麼車等人?何來停讓的義務?首先要知道,腳下的油門煞車不僅僅攸關自己,更攸關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汽車之於行人,就好比全身盔甲的士兵之於手無寸鐵的平民,無論是自身保護能力、移動能力、受碰撞後造成對方的傷害等等,汽車遠遠高於行人。汽車是強者,如果國家極盡放任強者縱橫來去,道路就會成為一片野蠻叢林,弱肉強食,人們顧著比拚板金厚度,被迫加厚身上的盔甲來保護自己,而無法穿上盔甲的弱者,只能選擇逃竄閃躲,自求多福。因此,為了避免交通環境淪落於野蠻叢林,國家的介入勢在必行,約束汽車的駕駛行為,約束容易傷害他人的強者。
於是,從道德面來說,駕訓課程中不斷強調禮讓的觀念,希望所有汽車駕駛人正視自己握有殺傷力強大厚重板金,必須保護其他用路人,尤其是行人。從法規面來說,立法者要求汽車行經未設號誌的行人穿越道應減速慢行,行近行人穿越道時應停讓正在穿越的行人,轉彎、倒車或迴車應注意往來的行人,並給予違反時相應的處罰。透過教育、道德及法律的約束,方能最有效降低行人死傷風險。或許有人質疑,要求汽車停讓可能會犧牲車流順暢,然而,汽車是動力交通工具,暫停後再起步並不費力,多增加幾秒鐘的等待時間卻可以換取無數人民性命的安全,絕對更值得優先保障行人。即使過馬路的人潮洶湧,也可以調控紅綠燈分隔人車,即可讓右轉汽車無須顧忌的放心轉彎,所以這無法反過來成為要求人等車的理由。
將心比心,下了車,所有人都會成為行人。當你恣意、毫無同理心的威脅過馬路的小朋友,改天你的摯愛、親人甚至兒女也非常有可能受到不良駕駛的威脅。所以,我們應該要建立正向循環的道路環境,經過路口,減速慢行,確實查看車前、車側狀況,擺頭確認死角,再煞車暫停,保持安全距離,讓行人放心行。養成好習慣,並且影響其他用路人,像漣漪般擴散出去,當所有人都確實做到路口慢看停,行人就可以安全行,安全的鎖鏈也終將回到自己身上,穩固的串起整個社會。
距離退伍不到一個月,某次收假返隊時,看到嶄新的人行道與行人穿越道,以及所有車輛停下,耐心等待一對老夫妻牽著手緩步通過的光景,徹底感受到社會逐漸改變的風氣。安全的觀念的不單單只是一搓種子,而開始四散飛舞、繼續播種善緣的蒲公英。路口慢看停,行人安全行,已經是現在進行式,讓我們繼續努力,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