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交通論壇社論: 檢視交安危險因子 創造交通安全環境

今年10月交通部訂為「交通安全月」,主要目標定調為推動路口安全,在政府積極推動交通安全的同時,讓我們來檢視一下今年度交通安全有哪些問題可以再深入關注與防範,透過交通安全3E (教育、執行、工程)等方式,強化安全、逐年降低事故的發生率,達到建構安全交通環境之目標。

本文根據最新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統計快覽2021年1-7月資料顯示,並進行簡要分析,該期間雖整體交通事件數及30日內死亡人數下降,但在發生30日內造成死亡之原因中,以「大型車涉入自行車(上升100%)、行人(上升10%)」、「電動自行車(上升29%)」、「高齡者機車騎士自撞(上升20.8%)」以及「酒後駕車(上升11.7%)」為顯著增加之項目。

在前述排行造成死亡人數成長比例標高榜首-大型車輛涉入自行車,國內長期推動大型車輛「內輪差」之觀念,在2021年上半年快速增加死亡人數之前提下,恐怕有必要持續推動並宣導; 首先,大車、自行車駕駛人於轉彎或是倒車時放慢速度為安全不二法門。其次,在大型車輛周邊應強制設立警示,如公車門上裝置提醒牌面、重車兩側設置閃燈警示兩旁車輛以及民眾; 如可,應全面要求大型車輛設置倒車以及轉彎時顯影器輔助,降低大型車輛駕駛人視線死角,提升周遭車輛、行人之安全。

接續檢視近來熱門的電動自行車,其死亡人數成長比例為第二名,在自行車日漸流行且成本低、取得相對容易的趨勢下,雖在統計上可能因數量成長導致事故率攀升,然如何防範電動自行車事故死亡數,未來勢必將成為政府重要的課題。尤其電動自行車雖名為「自行車」,但民眾普遍感覺其速度似乎非「自行車」的前提下,實有賴強化管理先行著手。建議管理面之作為,可朝加速推動自行車輛掛牌實名制,強化取締車速過快或改裝車輛; 在生活執行面上,屢見不鮮的外籍人士未戴安全帽騎乘,亦為事故危險因子之肇因,應加強教育宣導及取締。

在前兩個排名上均與自行車有關,或許在工程面上也應有所作為,建構友善自行車環境。舉例來說,在國內道路用地珍貴,如何增加自行車專用道之設置,避開與大型車輛混合車流,或許可降低事故之發生; 筆者深知國內甚難以建構實體專用隔離,但或許可在專用道路上朝彩色標示專用作法,保護自行車騎士。在國內各式共享自行車品牌推動的同時,自行車的安全不容小覷。

再者為高齡者機車自撞問題,高齡者機車自撞死亡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15人,已凸顯在台灣高齡化社會之交通安全問題。尤其當機車如自行車使用成本低、取得容易之前提,又屬「肉包鐵」特性之運具,除了採社會教育強化駕駛安全手段外,或許應朝向高齡者駕照核發、換照管制著手,如採健康狀況管制等手段,降低不適宜騎乘高齡者駕駛機車之可能性。同時在觀念上應朝限制高齡者之騎乘並非歧視老年族群,而是給予更多的保護與關懷,建構安全的交通環境。

最後,最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今年自五月起疫情嚴峻,人群接觸聚餐數明顯降低,酒後駕車傷亡人數理應下降,但卻在死亡人數統計上不減反增,以過去經驗而言,酒駕加強取締可嚇阻遺憾事件的增加,仍有賴警政單位辛勤地保護民眾免於酒駕事件之威脅; 近來各餐廳已加強宣導酒後代駕,亦有助於降低酒駕傷亡之人數。

我們樂見交通部再次推行交通安全月能潛移默化帶給眾人更平安的交通環境,交通安全影響因子眾多,「慢」行的確為降低傷亡的關鍵,此次今年交通安全月宣導標語「路口慢看停 行人停看聽」,同樣提倡慢行之觀念,您我共同來實踐!

 

****************************************************************************************************************************************

交通論壇徵稿:

交通論壇為所有關心交通政策、交通安全教育等人的專業園地,歡迎各方人士投稿本論壇。

每篇稿件建議字數約1,500~2,000字,一經採用本會將致送稿酬。本論壇具審閱刪改權,三日未見刊登請自行處理,不另通知。

來稿請寄transportforumtw@gmail.com,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若用筆名投稿請告知)、身分證字號、職業、電話、銀行帳戶和通訊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