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公館圓環交通

       公館圓環拆除案引發當地民眾與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爭鋒相對,雖市政府已辦說明會,但民眾對於拆除圓環順應填滿羅斯福路車行穿越地下道以及行人地下道甚為不滿,尤其目前車行地下道為公車專用道,多數大眾運輸公車族擔憂因此會產生更多的旅行時間,行人地下道則讓當地民眾擔心穿越馬路時形成之安全問題。

       筆者自幼為大安區居民,又外公、外婆住永和,經常經由該路段省親; 同時研究所期間也為台大學生,因此對該路段並不陌生,過往也的確親眼目睹數個因圓環所造成的安全問題。當然,這就是台北市政府所堅持拆除的根基,且圓環周遭諸多的出入口,對於車流影響也無法忽視,讓我們逐一檢視該路段問題。

       首先,以學運輸的我們,對於填平地下道的作法,不難理解主要是解決拆除圓環後,增加路口路幅、提供左轉車輛停駐車道使用;再者,變更後產生之空間,未來也將由「地下」公車專用道持續改提供「平面」公車專用道的空間。若論及行人地下道,以早年觀察使用量,事實上也未能充分發揮功能,在近年地下道無障礙的要求也無法滿足下,似乎改以平面行人穿越道的選項也非錯誤。

       其次,面對圓環拆除後的動線改變,最主要的影響應為未來封閉往民族國中的道路,希藉由封閉引導該區車流由後方社區繞道前往基隆路以及羅斯福路之作法。此點,該路段車流離尖峰量差異很大,如何疏導規劃尖峰車流引發的交通安全,市府不能忽視!

       若以公館圓環車流問題來說,可從福和橋談起。事實上,不論台北市區往景美方向,或是基隆路往返福和橋方向,公館圓環其實一直都是重要的關鍵,而前述車行方向的車流量其實是最主要須處理的關鍵。建議未來羅斯福路右轉福和橋車道,可透過標線以及路幅設計,順利引導右轉車流。然基隆路往返福和橋車流,建議應由基隆路高架道路分流,讓圓環未來的十字路口降低受到福和橋車流的影響。

       至於公車專用地下道部份,公車專用道在羅斯福路本施行已久,各路口行進也多以號誌控制;也許拆除地下道後會多花1-2分鐘等候,但或許可提升公館圓環其他車流方向的效率與安全,如福和橋左轉往羅斯福路車流,一個號誌時向即可完成。筆者相信拆除後產生的路幅,絕對可帶給車流一定的紓解。

       一個交通政策的推動,的確會造成某些族群使用習慣上的改變。公館圓環拆除,有其歷史背景,光問為何早年興建基隆路高架道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公館圓環造成福和橋往返基隆路的交通衝擊。倘以「安全」檢視,不仿觀察近年拆除諸多大安區行人天橋改變是否增加交通事故量,如新生和平行人天橋、古亭國小前行人天橋、水源市場天橋等,應可推敲出行人地下道拆除後之影響。

       台北市整體而言需要改變,面對我自幼成長的城市與大安區,本人跟當地居民一樣有深厚的感情;近年在海外工作定期返台休假,最大的感觸就是台北市容頓時老態龍鐘。台北市需要改變,改變需要時間檢驗,當然拆除期間對於當地的交通黑暗期,若能縮短工期影響,必能讓當地居民改觀如此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