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莫語心錄(高雄市)
還記得去(112)年北部某國中生參加全國學生美術比賽榮獲特優獎漫畫作品,引發網紅人士與路權團體對於畫作上行人路權的內容有歧見,導致彼此針鋒相對、唇槍舌劍的爭議景象嗎?當時也因為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再度引起政府與民眾對路口安全議題的憤慨與討論。
凡事皆有因,且看我依序寫來。
前(111)年有一位旅居在臺灣的波蘭記者抱怨,行人走在路上被騎士在後面按 喇叭、猛加油門飆速、強勢逼迫讓路,更有機車直接在人行專用道上行駛,無視用路人的安全;記者直接投書政府單位反映與斥責,反激起一般大眾廣泛議論,而此議論之陣陣漣漪使國人紛紛仿效起該位記者,強力督促政府正視行人用路安全問題。
部分國人漠視交通安全、罔顧行人用路權益的行為時有所聞,只是我們都抱持傳統忍耐習性不願開罪他人,孰不知此種偏安心態只會更加姑息違法者變本加厲,如此不友善的用路環境與不正確的交通觀念,讓外國媒體趁機登載國際版面嘲諷我們,也因此有了「行人地獄」的惡名。
我們要重拾外國客對臺灣用路安全的信心,以及政府大力改善交通環境的決心,扭轉國際社會對國內交通環境的不良看法,讓國際知道臺灣不是只有半導體,更有的是人情味濃厚的善良民眾。筆者想以下列4加1個面向闡述,雖不是大刀闊斧創新,但也是日常所見光景。
1.從小教育扎根,深植交安意識,親子教育遵守交通規則。
筆者雖未深入研究日本對道路的行走文化,但總看過日劇。在場景情節中只要有小孩行經路口穿越斑馬線時,都會高高舉起手臂,提醒來往車輛有行人要通過了。我想這不是因為日本小孩特別守規矩吧,只是從小父母親、學校耳提面命,叮囑馬路如虎口穿越馬路要走斑馬線,由於身小不顯眼要高舉手臂,讓駕駛能提早警覺及早因應;因此從小就對孩童交通安全的認識教育扎根,並強化大人的身教言行可能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力,將「行人優先、停讓文化」之交安意識融入家人生活,共同遵守交通規則。
2.視實務修法規,適理、適情、適人心。
112年5月行政院通過「行人優先交通安全行動綱領」,提出4年(民國113~116年)400億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進行交通工程改善,基本奠定了行人安全、道路設施改善的政策方向,並同步實施「路口不停讓行人大執法」,行人得到初步的保障擁有優先路權,讓車輛行經路口遵守慢、看、停法則,減少駕駛與行人衝突,在當時也確實收到了嚇阻的效果。112年12月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確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方針,希達到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願景。113年5月制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主要推動行人步行環境安全之改善制度,讓行人享有安心行走的權利。
以上,在在顯示出政府高度重視行人安全與強化交通設施的決心,希冀政府與國人齊心協力遵守法紀,為行的安全共同把關。
3.運用科技聯網,路口防護警示。
隨著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科技的進步,對於智慧型交通的服務也日益增多,在此,我就不再贅述「科技執法」就闖紅燈、區間測速、違規轉彎、未保持路口淨空、車輛噪音,以及不停讓行人…等執法事項。
近來由於AI(人工智慧)議題的持續發燒,乃至於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G)和車聯網(V2X)的研發興盛,針對車輛與有可能影響行進的各項事件,能做即時的輔助判斷與警示(或排除);例如,行進間對前方車輛(或行人)的影像辨識,緊急情況發生時,能對駕駛提出警訊並做即時的反應與防護。另外與交通路控中心(或鄰近車輛)做大數據的資料交換與分析;例如,交通號誌設有車輛(或行人)感應器,對於疑似發生事故資訊能即時傳回中心判斷分析,並將此資訊發送鄰近道路範圍,讓附近車輛提早因應或改道,以實現更高效的數據蒐集、處理及應用。
對於運用科技產物輔助車輛行駛以及行人用路安全不勝枚舉,各國無不投入大筆資金從事研發自駕技術,不過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還是要大家遵守交通規則,才能從容出門、平安回家。
4.人車共道互禮讓,人車分道相尊重,端正駕駛禮讓觀念。
搶先穿越馬路(或跨越設置有安全島之馬路),抑或在無設置交通號誌的道路上,路口交通更有如飆速競技場,誰先穿越誰就取得優先路權,這項肆無忌憚,視行人如草芥的流氓行為,實屬交通議題不滿排行榜第一名了。臺灣地狹人稠,或許在規劃設計上不可能都有車輛與行人的專用道,但在行人與車輛用
路安全的考量,首重禮讓與尊重。古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相互對待,彼此才能和諧;車輛禮讓行人,行人就能快步走,行人不爭車道,車輛就能安全行;總之,各走各的路,相互都平安。
最後1個面向,可能都是大家所忽視的,那就是視覺功能障礙者(以下簡稱視障者)對於行的需求。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85條第3項明確規範,有通行需求且穿越距離較長或斜交之路口,劃設「視覺功能障礙引導標線」導引視障者通過路口;另第194條第1項第3款第5目也明確說明,以號誌聲音告知視障者可通行之方向及警告車輛駕駛有人通過。據此,國人應重視對視障者行的安全,各大路口(至少是學校、車站、醫院周邊)應優加普設導盲型行穿線、有聲行人號誌等,方便視障者能以手杖追蹤標線,聽到燈號秒數播報聲音,再銜接對口人行道導盲磚位置,才能對路口安全多一層保障。
就讓我們從「心」出發,歡迎外國客行走臺灣,除瀏覽美麗的風景外,也見識國人打造以人為本的用路環境,充分享受安心行走、平安遊玩的權利。總結,車輛慢看停、行人安全行,相互重禮讓、你我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