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112年交通安全月「路口安全」徵文比賽【第三名】: 路口停看聽,安全放第一

洪金鳳 (澎湖縣)

  由於以前汽機車行經馬路未減速,經常會發生交通事故,所以早年就聽過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馬路如虎口,安全不能少」,政府機關也因此設立許多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的口號一經推廣後,所有行車人員及路人,過馬路都以燈號為標準,交通事故因此減少許多。

       小時候居住澎湖,澎湖早年的紅綠燈只有一個,如果和同學相約,就相約在「紅綠燈」見面,紅綠燈當時只是一個名詞,不過大家看到紅燈還是會停止行進,綠燈才通行,如果想要闖紅燈的人就要注意,因為警察有可能在對向道等著幫你開罰,你將會收到「得不償失」的罰單,為了怕荷包失血,大部分的人都會遵守交通安全準則,但還是有少的人會搶快肇事。

       記得讀國中的有一天中午,我放學正騎乘腳踏車往回家的路上,就在一個轉彎處,我明明有左右觀看,確定沒車才騎車過街,但說時遲那時快,我腦中的影像只停留在我過街的那一刻,耳中聽到的則是長長的剎車聲,恍惚間,好像有種撞擊的感覺發生在我身上,接著我的腳踏車飛出去,我的身體不偏不移地落在有草的壕溝裡。

       等到我的頭腦有意識,眼睛慢慢張開時,太陽光刺的我眼睛立馬半閉。這時候我感覺有很多圍觀的民眾,一直在喊著穿著國中制服的我:「妹妹,妹妹,妳還好嗎?」,我好想發出聲音說:「我還好,但肩膀有點痛」,但卻無法清楚地表達,後來在陌生的面孔中,似乎出現一位我熟悉的人,我看到爸爸在喊我的名字,頓時眼淚就不聽話的流下來。

       在看到爸爸的瞬間,救護車伊窩伊窩的聲音也慢慢靠近,爸爸騎著車跟著上了救護車的我,到澎湖海軍醫院就醫,那時的我雖然醒來,但驚惶失措,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直到肇事者到急診室來看我,並不斷地安慰我,還說要賠償我損壞的腳踏車,我才明瞭原來我出車禍了。

       爸爸也趕快打電話通知媽媽,肇事者也一直陪在一旁,直到做完所有的檢查,結果是輕微腦震盪、右鎖骨骨折,肇事者包個紅包給我壓壓驚,就先行離開,只留下臉上寫著「擔憂焦急」四字的爸媽來照顧我。

        以前路口沒有攝影機,所以所有的車禍肇事責任都沒有辦法以科技方式來鑑定,而我只關注無法上學及課業的問題,其他的都不在我的關心範圍之內。我住院住了一個月,右鎖骨打上石膏,就這樣熱了一整個夏天,不知道是不是從前的醫療技術比較落後,即使我包了三個月的石膏,鎖骨依然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四十多年過去,我彎曲的鎖骨,仍然在提醒我那件少年十五二十時,曾經發生過的路口危機事件。

       從年少發生車禍開始,對於過馬路這件事,我就特別上心,不管是陪著長者過街,還是我自己到台灣本島過寬敞的馬路,我都會左看右看,再三觀看,深怕一個不小心,又落入「虎口」,肇致身體不必要的傷害。

       記得那年和同學到台南打工,初次離開海島到繁華的城市,我最不習慣的就是「馬路」,每回過馬路都過得膽戰心驚,兩個一起打工的同學都過街了,還需花費一些時間在對街等著我這個「膽小的馬路俗仔」,她們總是呼喊著我的名字,跟我信心喊話,但我就是沒有勇氣踏出那一步。

       後來是我們打工的老闆,再回到對街來帶我過馬路,並一路上給我信心與打氣,才解除了「馬路一寶」的危機。

       隨著我漸漸長大,漸次地到台北工作再轉回到澎湖就業,我的勇氣也隨著我的成長而成長,當我學會開車時,我也不敢開上路,駕照只是裝飾品,而騎車是因應工作的需求,不然就得要搭交通車上下班,下班想去哪裡都不行,所以後來我考取駕照就騎車上下班,偶爾還可以利用畸零時間,騎車到處逛逛,有種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幸福感覺滋生。

       以前過馬路,還怕別人闖紅燈,好像每個人都在爭快,每個人都在趕時間,逆向行駛的,不禮讓行人的,還有酒駕的,此起彼落,肇致的結果,不是人受傷,就是車損壞,更嚴重的是人員死亡。

      「嚴格的罰則,讓人心生驚愓,不敢越雷池一步」,「路口停看聽,安全放第一」,在不斷的宣教中,多年來民眾已養成路口禮讓的習慣,不搶快、不超速,不酒駕,先從正確的觀念建立起來,大家一旦養成習慣,就少有交通事故會發生,尤其現在所有路口已裝設錄影設備,還有科技執法的裝置,以及警察也會站在路口取締,想要偷雞摸狗、投機取巧已不是那麼簡單。

       老話一句:「遵令守法、行人優先、行車、走路慢慢來、相互禮讓保平安」,當每個人都成為優質的行車人、尊重行車人的馬路人(不邊走邊滑手機或做些奇怪的動作)之後,我們走的每一條路,通往的目的地都會是「幸福」與「平安」。

資料提供者 作者: 洪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