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112年交通安全月「路口安全」徵文比賽【佳作獎】: 路口安全

陳乙瑄 (台中市)

開始改變,認真地追本溯源,應該來自2023年的3月份,一份來自CNN的報導,讓台灣的媒體接二連三引用,之後是遂漸意識到的普羅大眾,最終推動了法規的修改,在政府機關的默認下,立院以最快速度通過行人條款,自此,每一位馬路上的人民,無論是曬著大太陽的機車族,吹著冷氣的開車族,或者是用腳探索世界的行人,都深刻地發覺,交通,不再與過往相同。

路口的安全應該是每個人的責任,但實際上這份安全是建立在政府建設的基礎上。在經歷了多年對於行人安全的漠視之後,突然的一篇報導、各家媒體的渲染,以及歷年來交通部統計出的傷亡數字,在那一瞬間,不止是觸目心驚,還讓人恍然驚覺,原來這麼多年來,無論多少次的黨政輪替,無論哪一個顏色突出,最終真正為路口所有生命擔負責任的,其實一直以來,只有我們自己。

哪個孩童不想牽著父母的手漫步公園?哪個女兒不想在覆上白紗之前給家長深深的擁抱?哪位父母不想坐在宴席間帶著兒子敬酒?哪位爺爺奶奶不想在失去記憶前,再一次緊緊握住孫子孫女的手?哪位學生在將學士帽高高拋起的同時,不想抱著撫養自己的親人?然而世界如此殘酷,因為事實是:有多少孩子在晨運間失去了溫暖的懷抱?有多少父母在放學時刻的車潮裡失去疼愛的小臉?又有多少的兒子女兒在喜宴上,只能看著空盪盪的座位,滿是遺憾、小聲的哭。

當治亂世用重典時,政府一口氣將未禮讓行人的罰則強制提高便也不顯奇怪。採取強制與懲罰的手段,確實讓交通在短時間內得見成效;只是過於強求短時見效,會否很容易忽略,無論是行人或開車騎車的交通人,內心皆存在的不滿呢?也許斑馬線上的事故率真的有所降低,但新聞裡卻也多次得見行人與駕駛人之間不斷的衝突影片。孔子曾有言「不教而殺謂之虐」,當成年人在路口小心翼翼時,政府是否應該將視野放的長遠,在注重升學名校的同時,更應該教導每一位孩子,路口交通的安全?畢竟這世界,不應該有人比自己更懂得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這一代的成人,測驗時能把交通規則考的高分,卻又在開車上路、經過了新手駕駛的一步一趨後,當看見別的駕駛人是明目張膽地直闖斑馬線,一次兩次乃至無數次目擊,在整個社會結構的推動下,很容易便養成「忘記禮讓」的不良習慣;而行人,從每一步的探望再三,到偶爾一兩次的犯規,僥倖的心態之後,亦容易變成隨意闖越道路,甚至無視紅綠燈的糟糕行為。這些都不是一次就形成的惡習,也不是天性的不守規則,而是在日積月累下,在日常生活中看見的、行經的點點滴滴,然後在無意識間所養成。交通法則從來都是律法而非道德,卻在日復一日的惰性心態中,漸漸為人所輕忽。這並非個案,亦不是一人所為,而是整個社會的結構所造成,從童年時被忽視的交通教育,到少年時只被注重的升學壓力,及至成年才在駕訓班翻翻習題、應付測試。明明應該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教育,卻在台灣民情下被輕輕略過,以至於長久積累,一朝爆發。

在台灣,無論是老人或小孩,男人與女人,誰不曾在斑馬線上被汽車逼停過?你是否記得曾經站在斑馬線中間,機車逕行自身旁駛離,貼得如此之近,讓你的心都漏跳一拍?或者買著點心正要悠閒走過,卻有來車在你面前大聲按響鈴、驚嚇你失去平衝?你牽著孩子的手去公園散步,卻在道路轉角處、不得不用身體擋住沒有減速的轉彎汽車?儘管沒有碰到,那一秒的恐懼,足以令你全身顫抖。有的時候,我很害怕,那種恐懼並不真的被自己發現,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害怕,直到踏上斑馬線的那一刻,加快的心跳,我會來回探看左右來車數次,再數次,就連身邊的朋友都迷茫的看著我,因為我要確定自己真的,真的安全,我才敢於前行。

人民得享有免於生活在恐懼之中的自由。台灣是塊美好的地方,風土民情、人文地理都是別國不可得之,只是我們的交通確實向來很糟糕,即使是使用重典的此刻,依舊三不五時能在新聞裡發現殘酷的畫面。人類的生命,何其珍貴、何其難得,我們不應該因為這些一時的疏忽一秒的大意,不應該因為從小到大無意間形成的惡習、從幼年即被忽略的教育,而白白將生命浪費在生活最基礎的知識與行為中。道路安全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會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這必須由你我承擔,從身旁簡單的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牽著孩子的手開始身體力行,自己以身作則:斑馬線前停、讓,行人邁開步伐前,把視線離開手機,抬起頭看、望,法規已經修改,教育卻未徹底,這一塊由政府執行的任務,我們只能翹首以待,直到未來的某日,我們終於可以大步走在,沒有恐懼的道路。

資料提供者 作者: 陳乙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