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農曆新年後,隨著新型冠狀肺炎肆虐全球,國籍民航業有如重災區,先是義大利政府宣布禁飛;後又因中國大陸疫情嚴峻,政府防疫限縮兩岸航線市場營運航點至五個。去年機組員起義、今年新冠肺炎起疫,國籍民用航空業可謂繼SARS後,面臨經營重大挑戰,政府應正視之!
眾人皆知新冠肺炎影響屬所有各行各業產業鏈全面性的侵襲,無須將鎂光燈聚焦航空業,然相信航空產業人士之祈求,或許只是「政府不介入」營運,就是莫大的幫助!換言之,政府切勿因外力或民粹對航空業下指導棋,一則破壞航空市場秩序,亦將航空業推至懸崖邊之險端!
航空業非奸商,也不願發災難財,但面對巨大沈沒成本(如租購機、修護、人事成本等)仍須支付,又保守估計在前述各地停飛效應下,初估單一航司每月減少三成收入,再加上近期疫情加劇、取消行程者眾,保守估計收入減幅將推升至近五成,相當每月收入至少依規模,少則蒸發三、五億,大則四十億台幣以上,航空業心酸誰人知?
當航空產業收入大減的同時,日前媒體報導民航局行文航空業,完全不顧同隸屬交通部轄下的觀光局對旅遊警示至第三級方全額退費規定,要求航空業不得收取退票、改票手續費等措施。不但如此,罕見具「遠見」的要求航空公司須配合暑假遞延、甚至寒假延長、大考問題等,必須同意予旅客變更彈性免收相關費用。試問,旅客與航空公司間的購票等同契約,豈可因政府一言推翻?市場秩序與旅遊警示規範何在?在最困難之時,航空業連最後一丁點的勞務收入,也被無情不公的剝奪!
此外,航空公司收取退票、改票手續費之精神,主要在於反應作業所需之支出成本(如系統訂位費、人工作業費),當政府視而不見、航司虧損往肚裡吞的同時,航空公司多屬上市櫃,政府強勢干預勢必損及股民之權益。基此,建議政府即便不作為,亦不要伸手擾亂市場機能,回歸航空市場自然競爭。相對地,此刻反是政府給予民眾機會教育之機,否則非但國籍航空受挫,近年興盛且政府鼓勵的低成本航空營運體制,恐成「低收入」航空。
筆者於本地外籍航司任職的學生稱其老闆不解,為何台灣政府過度保護消費者、犧牲航空業之舉,且航空業的職員一樣為國民,何以顧此失彼?航空產業與旅行產業唇齒相依,政府應公平檢視產業鏈問題,也欣見政府減免場站使用費德政,降低營運微幅成本等。現階段主管機關應站在業界,與航司同一陣線全力防疫(如提供口罩、酒精無虞),少一點干預、多一點支持,與國籍航司攜手共體時艱,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