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交通論壇社論: 「疫」外插曲-華航更名

新冠疫情延燒各國,送口罩做外交原為一樁美事,卻因承運口罩的華航英文名字CHINA AIRLINES,挑起政治人物的敏感神經,深怕誤以為是中國贈送口罩予各國,衍生「疫」外插曲-華航是否更名?

事實上,華航更名案早在2007年阿扁政府時期,即在當時力暢「台灣」化評估,遂當時諸多中華字輩的企業紛改名,如中華郵政變更為台灣郵政、中國石油公司名稱縮減為中油公司等。唯獨中華航空公司經過縝密評估,更名恐動搖其本、茲事體大作罷!

的確,在國外待過的朋友,最深切之痛就是老外始終將臺灣的定位,無法清楚的辨別,有些人以為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有人以為是泰國;當然面對華航的金字招牌,更是讓國人難以解釋,尤其在愛台灣的前提下,更是對此事有所期待!

然而,撇開政治、回歸現實與專業,當撥開航空國際規範與慣例後,國人恐怕更要面對現實,絕非政治人物一席話,就可撼動國際社會根生蒂固的規範!若輕易更名,恐讓華航插翅難飛!民眾也許有所不知航空內幕,且讓專業說分明。

首先,業管航空代碼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隸屬聯合國,事實上也因為我國非聯合國會員關係,新興航空公司在申請營運的ICAO 三碼代碼時,反而是透過由全球航空公司所組成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代為申請。遂現今因政治局勢申請代碼作業已較他國艱難,試問華航更名後的申請,非會員國的中華民國(台灣)會取得同意嗎?

再者,自1944年起簽署的芝加哥公約,明確規範各類航權沿用至今,在各國趨向開放天空政策的同時,或許大家總覺得航權取得不難,只要民航局指定完成,哪有飛不起來的可能?如是前論述,與我國交好的非邦交國日本,即便台日已開放天空,但是當台灣「每一家」航空申請「每ㄧ條」台日間航線營運時,第一個就是面臨等待六個月的「外交溝通期 」。

所謂「外交溝通期」是指日本與中國大陸聲明台灣方面的申請,當中國大陸無異議後,日方才會核覆台灣航空公司的申請。這也說明台灣近年幾家新興航空(如台灣虎航、威航以及星宇航空),為何放著滿天鈔票、旅客引頸期盼的日本航線不率先營運,而偏偏「配合」政府政策南向的背後原因。因此更名之關鍵在於受到航權與航約之框架,能否不被外在環境影響下永續經營。

再回到營運課題時間帶取得,倘華航更名,若遇友善我國或華航的航空站,或可同意華航沿用既有時間帶;然相信多數國家將受迫於中國大陸的政治壓力,輕則以新航司僅適用IATA規範禮遇 10個起降時間帶優先選擇,重則套用「時間帶歷史優先權」,以機場營運擁擠、無法核發時間帶之「硬」釘子,搪塞華航更名後的公司。換言之,華航改名將因時間帶不佳致使競爭力衰退,甚至將無法營運部份航線。

倘再細看華航的合約多如牛毛,所有換約、系統改變,乃至更名後企業識別,其成本恐不亞於這段疫情期間的虧損。誠如報載,華航過往更名風波時曾評估招牌價值10億,然13年後的今天時空轉變,招牌不變、執政黨不變,變得是兩岸三通後人民往來密切,更名後華航將成台港、兩岸航線的絕緣體,情何以堪?

有學者翻開我國航空飛安史,不論英文名為Formosa Airlines的國華航空,或是英文名為Taiwan Airlines的台灣航空,其飛安史均十分驚人,因此戲稱未來更名時恐要慎選!又當華航真變台灣航空,是否又有自我矮化如四川航空、山東航空等省級航空之疑慮,正中中國當局下懷!現今「中華航空」反較有格局!

華航有其歷史背景無法抹滅,現實環境的確難以割捨這塊招牌,看看也有歷史牽連的英美兩國,兩國許多地名都相同,但英國的倫敦就是英國的,不會與美國肯塔基州的倫敦混為一談!也從不會有美國人去挑動撥弄這段歷史價值是非。

華航已是民營上市公司多年,雖政府官股為數不少,但超過半數以上股份仍回歸市場,此課題應以華航及股民利益為依歸,減少政治化操作!我們不希望華航因英文名被錯認為陸籍航空,所以政府應傾全力更支持華航,讓華航做得更好!建議華航未來可大聲的說”China Airlines, the best from Taiwan! “ ,也唯有華航更出色、努力耕耘,方能成為台灣代名詞,讓台灣揚名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