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Image
    交通論壇社論: 台灣航空業的悲歌

三年前的今日晚間六時,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帶領華航空服拉開航空罷工史的序曲,自隔日零時起連續三日停飛所有航線;後有長榮空服集體於颱風日請天災假之假性罷工,即興奏起罷工史的小插曲;接續今年二月農曆春節,機師工會引領華航機師罷工長達一週,演出變調的迴響曲;在正值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譜出序曲的三週年慶,再度率領長榮空服罷工,各方都在看一連串「台灣航空業的悲歌」組曲,何時能劃下休止符。

台灣航空業在二O一O年起,對外陸續與他國簽訂開放天空協議,進而打開低成本航空開放市場,國籍航空面臨低價、低收入競爭與挑戰;在經營環境轉變地同時,營運成本卻在「悲歌組曲」的造就下,國籍航空每月人事成本金額成長近三倍,佔總成本比例亦自十年前10%提升至今15%之多。或許有不黯航空經濟學之人士以「營收」不斷攀高,公司應回饋員工,殊不知航空產業沈沒成本極大,「獲利」多數已被油料、航機引進與修護耗盡,兩者不得荒唐地混為一談。

航空產業對內則有民航管理不善、問題連連之弊。二O一六年先有威航、復興航的倒閉風波,致使旅行社、旅客損失慘重,求助無門,更有內部員工流離失所,頓失經濟依靠;再則,總有特定航空業者屢因負面新聞搏版面,卻未見主管機關大刀闊斧的有效處理;又在顯見桃園機場停機暨修護能量不足的情境下,勉強同意航空公司特許新設,甚至協助修法,未來桃機營運供給趕不上需求,服務水準定將每下愈況!台灣現有航空經營者恐僅能苦水往肚裡吞,自立自強、求新求變,不論華航或長榮均多次獲國際大獎殊榮。但面對內憂外患夾擊的「交響曲」合奏,航空業者實不敢奢求政府關愛的眼神。

如今,航空公司面臨歷次的勞資爭議,單就「罷工預告期」的設立可降低旅客不便,三年來無動於衷,回應竟是「我國罷工程序長、難度高,相較於國外較不容易;國外因為罷工權比較寬鬆,所以規定有罷工預告期。」如是,以我國三年四次航空罷工看來亦非難事,其頻率已逼近歐美國家,建議如同長榮空服比照華航之訴求「別人有,中華民國也要有!」給旅客、旅行社一點「間奏曲」緩和罷工衝擊!

若就罷工成立程序來看,不論是主管機關始終拒絕《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仲裁,或是《工會法》複數工會亂象,抑或《團體協約法》對爭議談判代表之代表性,其實都有待政府全面性的檢討。建議行政院廣納諫言,勿讓勞動部獨唱罷工輪迴劇,交通部以及其他各部會亦有其專業,甚至須縝密考量國際競爭,並與ICAO、EASA、FAA等國際標準接軌。若在低人一等的競爭條件下,遲早可見航空業者大放「晚安曲」吹熄燈號!

雖空服員職業工會爭議訴求應予尊重,然眾人氣憤的是在罷工協商會議的當下,工會似有備而來、促使協商破裂;勞動部身為主管機關非但未出面展現主管機關應有之作為與擔當,反而落井下石「罷工是不得已的決定,也是辛苦的事情;罷工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飛行安全。」相信航空業者亦言「取消航班是不得已的決定,更是痛苦的事情;取消航班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眾人理解合理的勞動條件、飛行安全。」台灣勞動行政體系屢屢「跳tone」演出,令人失望與遺憾!

在經歷了多次罷工,國籍航空已呈現空地勤員工對立,政府將社會各階層對立的情節,深植無辜的航空產業中;地勤人員外表流淚、內心滴血的承受沈重的罷工危機處理,同時憂慮公司的未來,顏值高的空勤人員在炎熱環境中抗爭,為自己的權益叫囂,兩造衝突四起,政府難道放了這把火視而不見? 試問運輸業真的已達罷工水準? 政府對罷工運動的配套均已完善?應變會議一開再開結果不變,猶如歌劇中的「宣敘調」。

航空業是特許事業,且有肩負旅運之責,歷次罷工政府難辭其咎,至今仍消極應對。政府或許無法將心比心,認為罷工是勞工爭議訴求之表徵,若初估長榮航旺季每日營收約台幣近三億,停止三日除營收短少近十億外,另將付出高額賠償款近一倍,換言之損失將高達二十億。遂如何停止航空業悲歌組曲,改奏和諧的樂章,爭取勞資雙方、旅行社、旅客多贏之局,仍有賴政府及各方的EQ與IQ,回歸理性溝通歧異,方能續為航空業界譜出華麗永續經營的樂章!

航空業罷工三週年的今天,不應是長榮罷工群眾喝采慶祝的一天,反而更值得您我從流淚的教訓中學習這一課,重拾旅客的信心!